首页
党的建设
关于中债
评级认证
中债研究
中债服务
估值定价
信用衍生品
其他

媒体聚焦首页 >> 新闻与活动 >> 媒体聚焦

[经济观察报]评级的秘密

来源:经济观察报发布日期:2014-03-28阅读量:63

杜涛 黄文丽

中国所有债券评级机构年营收加起来大约20亿元,但却影响着一个数十万亿的债券市场,这是今年3月的超日债违约事件给闫宇(化名)上的一课。

闫宇之前在投行工作,2004年进入评级机构至今已逾十年,在他看来,若债券违约成为常态化,评级行业也会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闫宇现在是国内一家大型信用评级机构的执行副总裁,超日债违约事件之后,如何检验评级结果的准确性,成为他未来工作的一个真命题。“从评级行业来讲,已进入到一个违约率检验的时代,就是评级结果怎么去检验,在此之前评级都是用利差检验的形式,若违约成为常态化,就需要逐步统计违约率,通过这样来检验评级结果的准确性。”他说。

超日债的评级机构在2011年给予其10亿债券AA评级,2012年跟踪评级依然是AA,但进入2014年突然的违约让包括闫宇在内的很多评级业同行大跌眼镜。闫宇告诉经济观察报,违约会逐步出现常态化,但是常态化并不是说一下子大面积的出现,中国的评级行业需要真正通过违约率,来检验评级的结果及准确性。

风险

超日债违约前夜,究竟发生了什么无从得知。但在闫宇看来,一个合格的评级机构首先需要做到的是尽职调查。“对首次受评客户必须进行现场尽职调查,我们是以项目评级小组为单位,项目评级小组的人数不得少于2名。”他说,评级小组首先需要向受评对象或相关机构确定访谈部门、对象和具体时间,还要提交尽职调查访谈提纲。访谈的部门最少应包括公司的战略规划和投资部、原材料供应部、生产部、销售部、被评级公司的重要领导以及下属的重要子公司。

闫宇展示的一份2014年对一家大企业集团的评级资料清单显示,除了需要公司的基本信息比如工商登记资料、历史沿革、发展历程,以及资产、股东、注册资本、高管层及主要技术人员变更、经营范围的重大变化外,公司的股权结构图,以及公司实际控制人的股权比例、一级子公司及公司所持有的股权比例都需要去了解。

另外,公司的各项管理制度和规章也是评级机构必查的项目,主要包括资产管理、财务制度管理、内部风险控制、员工激励制度、对子公司的管理方式等。另外,评级机构还会向公司索要最新中长期战略规划、总经理的年度工作报告总结,甚至包括公司主要部门、重点下属子公司的负责人工作总结报告。

当然,公司的各种财务数据,以及原材料、采购、销售、生产数据也是必不可少的。当听说超日债的评级机构只是向对方索取了部分财务数据时,闫宇感到不可思议。

这会有风险,他认为,在信用风险日益暴露的背景下,债券市场投资者会更加注重评级结果的准确性,信用事件的发生让评级机构的评级质量直接受到检验,评级一旦出现偏差,其市场声誉会直接受到损害。

那么,对于由自己评级的债券发生违约,评级机构要承担什么责任?大公国际资信评估有限公司董事长关建中说,美国也曾经有过中国这样的案例,但是出现债券违约问题之后,评级机构承担法律责任是比较难的问题,因为是预测未来。不像会计事务所对历史数据的审核,这个容易做到,预测未来是难度比较大的。“美国发生过几起违约事件,其中一个州的州政府决定,要追究三家评级机构穆迪、惠誉、标普的法律责任,但是三家机构就做了一个决定,就是退出该州的企业评级市场。”关建中说,后来该政府妥协了,因为三大退出后整个债券就没有评级,债券市场就会停止交易。这种垄断的局面甚至一度导致美国金融改革法案里一条涉及评级法律责任的条款搁浅。

不过目前,国外的评级机构还不能够直接给国内市场的债券进行评级。闫宇说,他们到了中国的市场,大量参数的设定要根据中国的情况,中国整个所有制的结构尤其是国有企业的体制,跟市场经济国家完全市场化的民营体制是不一样的。因此,不能拿国外的案例来套中国。

违约

“违约会逐步出现会常态化,但是常态化并不是说一下大面积的出现,评级行业真正通过违约率来检验评级的结果及准确性,在中国还没有出现。”闫宇说,超日债违约事件使得债券的定价回到信用定价,从市场的定

价和估值来看有利于定价和估值的体系。

他说,现在关注的是这样一个违约事件,如果常态化以后还要强调的是,会否出现有序的违约和大面积的一下子或者系统性的违约风险,大量的活动导致个案变为一个系统化的风险,这对市场是一个很大的影响和打击。但他认为,这也是对评级市场有积极意义的,有了不同的级别的违约数据及统计后,投资者有一个更加精确的概念,投资人可以基于评级去判断违约的风险,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

不过,也有专家认为,目前中国评级监管呈多头分治的格局,使得评级市场准入及执业标准不统一,这也影响到评级行业的整体监管效果,增加了债券违约的风险。中国的评级市场包括银行间市场、交易所市场以及企业债和保险资金债券等,分别归属央行、证监会、发改委和保监会管理。闫宇说,评级行业再往大说还是属于金融服务业,在改革开放的不同时点上,也会有相关一些不成文的规定,这与大的金融行业的监管开放政策发展是一致的,比如不同市场评级牌照的获取,以及外资评级机构进入中国的合资限制等。

金融危机以来,对评级机构进行统一的注册管理已成为各国评级监管改革中普遍采用的措施。中债资信研究开发部分析师陶丽博认为,在中国债券市场既有的监管格局下,各相关监管当局应共同参与部际协调机制建设,逐步统一评级行业监管规则,避免出现监管空白和监管套利等现象。而在行政监管之外,还可充分发挥自律管理的优势,配合政府行政监管,以最小的管理资源成本形成最大合力来有效地规范评级行业。

来源:http://www.eeo.com.cn/2014/0328/25832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