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党的建设
关于中债
评级认证
中债研究
中债服务
估值定价
信用衍生品
其他

公司新闻首页 >> 新闻与活动 >> 公司新闻

脚踏实地 探索创新 投资人付费模式助推评级行业突围 -----专访中债资信评估有限责任公司总裁蔡国喜

来源:中债资信发布日期:2012-03-06阅读量:307

       编者按:金融危机之后,带着对评级行业内在缺陷的深刻思考、抓住我国本土评级业深化发展的历史契机,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全体会员于2010年9月共同出资成立了中债资信评估有限责任公司。通过在股权安排、发展定位、营运模式和业务模式上的创新举措,公司在成立伊始就吸引了全国评级业界关注的目光。投资人付费、公益性服务的新模式如何确保评级机构的自身独立性?年轻的中债资信评估公司在建设中国特色信用评级体系方面将走出怎样独特创新的道路?本刊就读者关心的问题对中债资信评估有限责任公司总裁蔡国喜先生进行了专访。

 


      王晓蕾(以下简称王):蔡总,您好,感谢您接受《中国征信》的访谈。我们知道,随着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愈演愈烈,标准普尔、穆迪和惠誉,这些耳熟能详的名字频频与危机升级联系在一起,欧盟委员会也多次指责国际评级机构“不负责任地”下调欧盟成员国的主权债务级别,加剧金融市场的动荡和不安情绪。请问您如何看待当今“评级话语权”的作用?
      蔡国喜(以下简称蔡):实际上,评级机构目前承担的角色是随金融市场的发展,在监管机构、发行人、投资人等多方力量共同推动下形成的。金融脱媒、投资者机构化的趋势使得外部评级结果在监管要求、金融合同和投资决策中被广泛引用,成为监管部门和投资者进行风险管理的主要参考指标,评级机构逐步具备了对金融市场产生潜在系统性影响的能力,“评级话语权”也由此产生。
      实际上,对于评级的作用我认为要理性看待。一方面,要看到信用评级机构作为专业化信息收集和分析的中介机构,在金融市场中确实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信用评级机构通过相对客观地衡量和监测发行人信用状况,降低发行人与投资人的信息不对称程度和投资者收集信息的成本,扩大债券市场的广度和深度,增加市场的流动性,为市场参与者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并能防范因信用风险诱发的金融风险。
      但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看到信用评级机构发挥的信用风险揭示功能也是有局限的。一是从评级内涵上来讲,评级是基于历史信息对受评对象未来偿债能力和违约风险水平的预测,该预测建立在一定的假设前提之上。而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及自身战略、管理、投资等都在发生不断变化,因此不可避免会出现评级结果和实际不符的情况。因此信用评级并不是万能的,而是在合理预测的基础上对受评对象信用质量出具的一个评价意见,可以把评级作为参考,但其本身并非某种决策的结论和建议。二是评级要对受评对象信用风险进行准确评判,需建立在占有客观充分的信息基础之上。而信息的获取情况往往取决于受评对象的配合程度,受评对象在发生信用状况恶化时提供相关信息的及时性、客观性必然有限。所以,不考虑这些因素而一味要求信用评级能够事前及时、准确反映受评对象信用风险并不现实也不合理。
      因此,我们既要看到信用评级所发挥的解决信息不对称、降低融资成本和有效监测由信用风险诱发的金融风险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也应该认识到其局限性。否则,如果投资者普遍采用和高度依赖外部评级,投资预期及决策的高度趋同将导致评级调整会在一定程度上放大相关因素变化对受评对象的影响,使得投资者对于信用事件反应过度,信用评级呈现出明显的顺周期性特征,导致经济的系统性风险增加,这也是目前三大评级机构评级话语权如此之大的原因。因此,监管机构和投资者应避免将衡量信用风险的职责完全外包给信用评级机构,以减少信用评级行业对金融体系的系统性影响力,同时通过将内外部评级互相印证补充,对投资风险做出独立判断,发挥评级机构扮演的信息角色和监测角色的作用。

      王:按照您的观点,包括我国评级行业在内的市场各方应该更加理性地看待发达国家评级机构对国际评级话语权的主导地位。
      :是的。关于国际评级机构主导评级话语权的问题,我认为同样需要辩证来看。首先,我们要深入分析国际评级机构主导评级话语权的原因。外在环境看,要客观承认信用评级机构的影响力有赖于一国在全球的经济金融地位,美国和美元在全球经济金融的影响力以及高度发达开放的债券市场为三大机构垄断国际评级行业提供了有力支撑,其倡导的经济全球化和自由化亦加快了三大评级机构的全球扩张步伐,而NRSRO制度的推出更是间接强化了三大评级机构的垄断地位;从评级机构自身来看,三大评级机构历经时间淬炼、经济周期检验所形成的市场声誉和评级技术成为其有利的市场竞争优势,赢得了投资者和监管机构的信任。这些因素叠加导致三大评级机构垄断评级话语权。
      其次,我们要承认与有着百余年发展历程的国际评级机构相比,处于发展初级阶段的国内评级行业在人才、数据、技术、声誉积累等方面还有很大差距,这种差距不是短期内能够缩短甚至消除的。因此,我们要秉持承理性辩证的态度,既不唯三大评级机构马首是瞻,也不过分渲染民族主义色彩,一味抨击三大评级机构的“罪”与“过”,而要充分吸收其评级理念、评级技术的精髓,摒弃糟粕,加强自身技术修为。
      再者,我们也要看到全球金融市场格局正经历深刻变化,以美国信用体系为核心的全球信用格局开始发生改变,新兴经济体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国际金融版图的构建中。随着新兴经济体经济金融地位的上升,其本土评级机构有了生存、发展、壮大的土壤,有了学习、借鉴外国同行相对先进的管理与技术等经验、熟悉国际规则、开拓国际业务的机会。对我国评级机构来说,需要珍惜我国金融市场快速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大好机遇,在认清我国评级行业整体还处于初级阶段的基础上,苦练内功,充分发挥后发优势,以创新促发展,以发展求生存。

      王:危机后,各主要经济体都开始关注和重视建设具有自主品牌的本土评级机构,正如您所说,目前我国本土评级行业也迎来了快速发展的历史契机,那么您觉得应该从哪些措施着手培育本土有影响力的评级机构?
      蔡:危机后,对评级行业内在缺陷的深刻反思,既为我国评级机构提供了吸取教训、汲取经验、充分发挥后发优势迎头赶上的难得历史契机,也对我国评级机构提出了迫切增强自身实力、服务金融市场发展的时代要求。但正如我们已提到的,我国评级行业尚处于初级阶段,面临的核心问题仍是发展严重不足,应抓住当前这一有利时间窗口,加快发展步伐。具体来看,可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者,完善监管体系,系统规划评级行业发展。建立评级机构统一注册管理、业务按市场分离管理的监管机制,强化监管层面的交流与合作,在深入研究评级行业内在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合理规划评级行业发展的路线图,使评级行业发展方向更明、路径更清。
      二者,要培育良好的外部环境。一是尽快出台信用评级基础法律及配套规范,强化利益冲突管理,逐步形成一整套评级机构准入、退出、评价及失信惩戒机制,加强从业人员的认证和管理;二是积极推动债券市场这一评级行业所依托的土壤规模扩大与功能提升,鼓励评级机构参与到创新业务以积累经验、完善技术;三是减少对外部评级的依赖,在监管政策中逐步弱化发行准入、投资管理方面对评级结果的要求,引导投资人理性客观看待评级作用,强化内外部评级的相互验证;四是探索推出再评级、双评级制度,为投资者提供更多的评级信息参考;五是鼓励有条件的评级机构“走出去”,抓住人民币国际化及我国海外投资规模迅速增长带来的历史机遇,拓展国际业务,逐步扩大在国际资本市场的影响力。
      三者,评级机构自身要稳扎稳打、苦练内功,逐步积累商誉、增强公信力。信用评级行业是知识和技术密集型行业,要树立公信力并能在国际市场立足绝非一日之功,需要评级机构自身不浮躁、不折腾,真正踏实做研究、做技术,探索促进评级行业健康发展的新举措、新模式,不断完善数据库,加强人才储备和自身实力积累,坚持独立、客观、公正地开展评级业务,以赢得市场的认可?

      王:我们知道,中债资信作为后危机时代评级行业改革发展思考的产物,您能否向我们介绍一下公司创设的初衷?
      蔡:好的。国际金融危机以后,G20会议、各国际金融组织和主要经济体的政府都在研究和关注下一步的金融改革政策取向,国际信用评级行业由于对金融市场发展、金融体系稳定与安全的重要意义,以及暴露出的业务独立性要求与其发行人付费模式间存在冲突的内生缺陷,成为全世界主要经济体改革关注的焦点。美欧等主要经济体陆续出台了一些政策,旨在触动评级行业运行机制,从根源上加强利益冲突管理。伴随着银行间债券市场信用产品的种类丰富和规模扩张,我国评级行业发展已初具规模,但在发行人付费模式下的利益冲突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评级行业的公信力,损害了投资者利益,也制约了金融市场进一步深化发展。
      在上述背景下,规范发展评级行业成为2010年国务院金融领域十五个重大研究课题之一,得到了相关政府部门、业界和舆论的高度关注。在研究评级行业发展问题过程中,有专家学者和市场成员提出借鉴国际发达市场对金融危机后评级行业改革的最新思考,探索筹建一家投资人付费模式的新型评级公司,以切断评级机构与发行人之间的利益链条,确保评级机构的独立性,促进评级行业公信力提升。该提议得到相关政府部门及业界的普遍认可。此后,交易商协会组织市场成员对这一设想及有关实施方案进行了研究论证,并由协会代表全体会员于2010年9月出资设立了中债资信。

      王:具体而言,中债资信评估公司有哪些不同于传统评级公司的创新之处?这些创新举措的意义是什么?
      蔡:中债资信以最大限度维护自身独立性、促进债券市场环境优化为立足点,在股权安排、发展定位、营运模式和业务模式等方面进行了创新,主要有以下四大特点:
      一是采用“为投资人服务,由投资人付费”的营运模式。公司收费机制的转变从根源上理顺了发行人付费模式下评级机构与投资者扭曲的委托代理机制,使公司的评级真正回归到为投资者揭示发行主体或金融产品信用风险的基本定位上。公司以债券市场的主要投资者为评级业务的委托主体和收费对象,采用打包服务,改变传统的向分散投资者售卖评级报告的形式,按年向投资者提供评级服务,既提高投资人付费实施的可操作性,又切断可能存在的投资人与公司之间的利益关联,避免特定机构就某项具体评级的施压。
      二是由交易商协会代表全体会员出资成立。交易商协会作为市场自律组织,可以充分代表银行间市场包括发行人、投资人和承销商等机构在内的各方市场成员利益。由交易商协会代表全体会员作为中债资信股东,确保公司不受任何一方利益主体影响,从根本上保证公司中立、客观、公正的立场,真正履行信用评级机构揭示市场风险的本源职责。
      三是业务运营不以追求商业利益为目的。中债资信定位为债券市场基础设施,其运营体现公益性,不以追求商业利益为目的,而是以建立独立、客观、公正的评级体系服务金融市场发展为目标。协会作为公司股东,其对公司的考核包括技术?数据?体系?业务规模?市场反应等指标,而非以利润考核为要求,这避免了逐利性对公司评级业务独立性的影响。
      四是以再评级、双评级为主的业务模式。中债资信与现有评级机构采取不同的业务模式,主要开展债券再评级、双评级业务,通过独立、客观、公正地开展评级,为投资人提供与其他评级机构可直观比较的评级结果,可以丰富投资者的信息参考选择,更有效减少信息不对称。同时,在违约数据缺失无法开展历史校验的情况下,通过再评级、双评级业务可以引入约束机制,促进债券市场评级秩序规范,营造良性竞争环境。此外,从再评级、双评级着手开展业务,中债资信将不会影响其他评级机构的现有业务范围和规模,也不会与其他评级机构争利,这与中债资信的现有股东背景、机构性质是相符的。
      可以说,中债资信创新改革的意义在于一是顺应了评级作为准公共品的客观要求,投资人付费模式下评级结果的外部性使得信用评级具有较强的公共产品属性,客观上需要相对中立、没有商业利益驱动的机构承做,中债资信由协会代表全体会员发起设立,有利于更好地保持公正、客观的立场;二是保护投资者利益的有效举措,中债资信秉持“谁受益、谁付费”的理念,有利于保护投资者利益;三是有利于促进国内评级行业健康发展,中债资信独立、客观、公正的立场有利于公司公信力的日益形成,并通过再评级、双评级的实施,客观上激励现有评级公司注重技术实力的提升,提高其评级结果的客观性、准确性,从而促进评级行业规范发展,提高金融市场运行效率。
      应该说,中债资信通过在股权安排、收费机制、业务模式等方面的创新试图找到一条有效实施投资人付费模式的新路。当然,新模式的探索与成熟,还需要较长时间,我们将在后续实施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并对具体的实施方案加以完善。

      王:除了在营运模式方面进行了创新性探索之外,中债资信公司在建立中国特色的评级体系方面有哪些探索、进度和成果?
      蔡:对处于成长期的我国评级行业而言,当务之急是在正确理解当前国际金融市场的新变革以及未来评级业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抓住我国债券市场的发展机遇,形成一套与之相适应的评级理念、方法和体系,才可能做到以空间换时间,在国际评级新格局中争得一席之地。
      然而,评级行业人才的培养、数据的积累和技术的完善都是需要“熬年头”的,市场声誉和公信力的树立更是需要时间的积累和市场的淬炼。本着对市场负责、对投资人负责的态度,公司成立后并未急于向市场发出声音,而是按照评级行业的内在要求,以独立性和声誉为公司生存发展根本,以评级技术为公司核心竞争力,围绕为市场提供独立、客观、公正评级服务的目标,建体系、打基础,立足技术、苦练内功,探索评级行业业务技术创新,尤其是把评级业务体系建设作为首要任务,致力于搭建一套理念先进、逻辑严密、标准清晰且符合中国国情的评级业务体系。
      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本着“遵循行业内的发展规律、符合国内市场实际、兼顾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则有序推进评级业务体系建设,并通过公司专家顾问团论证、征求市场主要投资人意见和建议后形成了一套初步成型、具有自身技术特点的评级业务体系。自6月起,启动了内部试评级,对评级业务体系进行了初步检验和完善;10月20日,举办了评级业务体系发布会,向市场公开发布评级业务体系建设成果,以开放的态度接受监管部门、投资人和发行人的监督与检查;11月,公司开始陆续向付费投资人发布评级报告,标志着投资人付费模式下评级机构业务的正式运营。
      中债资信的评级业务技术体系包含了评级业务基础规范、评级业务技术规范、评级业务管理规范和评级业务信息系统4个方面。评级业务基础规范是评级业务体系的基础文件,包括评级定义、评级原则、评级符号、评级标准、评级方法、评级模型、行业分类标准、评级质量管理、评级报告风格等9项文件;评级业务技术规范主要是明确评级的技术标准,目前已初步形成包含火电、水电、钢铁、煤炭、城投等35个行业的主体评级技术规范和6个包含不同债项增信措施债券(包括担保债权、抵押债券及其他增信措施债券)、不同期限结构债券(包括短期债券及中长期债券)、不同产品结构债券(主要为集合票据)的债项评级技术规范;评级业务管理制度主要是明确评级业务开展和管理的相关规范,公司目前已制定了信用评级程序指引、评级业务人员执业规范、信用评审委员会议事规则等覆盖风险控制、流程管理、信息管理、质量控制4方面的18项管理制度;评级业务信息系统是公司进行评级业务管理和实施评级技术的电子化平台,由评级业务数据库系统和评级业务操作系统两部分组成。
      总体来说,中债资信评级业务体系的特点有:一是重视评级基础问题的研究,从理念、方法层面明确了评级业务的指导思想;二是框架完整,内容全面,逻辑清晰,系统性强;三是立足中国实际,可操作性较强;四是强调数据统计和评级模型在评级过程中的应用,提高评级的客观性、科学性;五是强调评级原则的贯彻和评级制度、评级标准的实施,重视评级质量控制。
      当然,我们毕竟才成立一年多,应该说还是评级行业里的新兵,在取得初步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公司评级业务体系还有许多地方亟待完善。未来我们将建立、健全评级技术体系的长效管理机制,加强对公司评级技术体系的规范化管理,不断提高公司评级技术水平,从而为服务投资人和提升公信力提供有力技术保障。

      王:能否请您简单介绍一下贵公司成立一年多以来的具体业务开展情况?
      蔡:好的。作为探索投资人付费模式的新型评级机构,中债资信选择是一条以创新促发展的道路。虽然转换收费机制的设计是定位在一个高难度的起点,但是从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从信用评级行业的稳健发展来说,这都不啻为一个大胆有益的探索。
      自成立以来,公司遵循评级行业的内在发展规律,围绕为投资人提供独立、客观、公正评级服务的目标,在广大市场成员的支持下,加紧夯实业务基础、加强人才和数据积累、稳步推进内部建设。一是明确了投资人付费实施思路,探索实践投资人付费模式,建立健全投资人调研机制。今年4月15日,我们与国家开发银行等主要投资机构在京共同举办《信用评级服务协议》签署仪式,目前已与近30家主要投资人签约。二是初步建成了一套包含评级基础技术规范、主体及债项评级技术规范、评级业务管理制度、评级业务信息系统在内的较为成型的、具有自身技术特点的评级业务体系。三是将主体评级和债项评级分开并以主体评级为基础,稳步推进已发债企业的主体再评级业务,并于11月起陆续向付费投资人发布评级报告,评级业务正式运营。四是扎实推进研究工作,初步形成信息快报、行业要闻周评、行业评论与展望、专题研究报告等系列信息产品,为投资人研判形势提供参考。五是初步搭建了一支满足初创期业务发展需要、结构合理、梯队层次分明、具有一定素质的评级业务队伍。六是建立了较为规范的公司管理运作机制,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从市场主要参与者引入外部专家担任公司董事、监事,设立董事会、监事会与执行委员会;成立专家顾问团,借助外部专家智慧为公司发展提供专业的咨询、建议;初步构建完成涵盖公司内部管理各方面规范运作的制度及流程体系。

      王: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背景下,贵公司对未来有怎样的发展规划?
      蔡:下一步,我公司将以“服务投资人,服务金融市场发展”为出发点,扎实推进公司评级业务:一是继续完善评级业务体系,加强数据库建设和评级数据积累,完善投资人调研、评价机制,建立评级业务技术规范的外部论证机制,促进公司评级质量提升,并按照“成熟一个披露一个”的原则进一步披露公司所制定的行业主体评级方法和债项评级方法;二是合作评级和主动评级两手抓,继续开展已发债企业主体再评级工作,不断扩大公司评级业务覆盖面,建立并重视落实后续跟踪评级机制,及时有效地为投资人揭示受评主体信用风险变化;三是研究建立市政债、资产证券化业务等新型债务工具的评级技术体系,为创新产品评级工作做好准备;四是在技术成熟、能力具备的条件下,公司将立足于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和对外开放趋势,服务国内市场参与者,逐步探索评级业务“走出去”;五是继续加强研究分析工作,为投资人提供更多有价值的信息服务。
      展望未来,中债资信将始终坚持维护市场公平正义的理念,秉持“独立、客观、专业、创新”的宗旨,立足于维护债券市场评级秩序,立足于推动市政债券市场发展,立足于促进金融生态环境的改善,苦练内功,夯实基础,脚踏实地,探索创新,致力于推动投资人付费模式的有效实践,建立一套遵循行业内在发展规律、符合国内市场实际、兼顾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评级业务体系,争取通过10年左右时间的努力,将中债资信建设为评级技术先进、评级数据积累丰厚,优秀人才辈出、评级范围覆盖国内金融市场及产品、国内权威国际具有较大影响力的评级机构。

      王:再次感谢蔡总接受《中国征信》的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