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党的建设
关于中债
评级认证
中债研究
中债服务
估值定价
信用衍生品
其他

首页 > 关于中债 > 企业文化 > 文化活动

优秀研究成果评选获奖者心得

来源:中债资信发布日期:2017-07-21阅读量:20

陈航:研究的三把利剑

作为研究型评级机构的分析师,研究能力是每位中债分析师必备的技能。但是,如何提升研究能力、做好研究工作,想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秘诀。自己入司近三年时间,期间通过各位领导、前辈的悉心指导和帮助以及自身不断丰富的研究经历,也形成了一套自己的研究秘诀,今天我就来谈谈我做研究时的三把利剑。

利剑一:广阅读以夯基础

广泛阅读是做好研究的基础。通过阅读可以学习别人的研究逻辑、丰富自身语言表达的多样性,更重要的是,可以夯实基础性知识,为日后的研究储备更多的弹药。对于阅读的资料来源,主要包括公司之前的研究成果、市场上券商的研究报告以及各大财经门户网站上一些专家的研究成果。在阅读各类研究报告过程中,如遇到一些基础性概念似懂非懂的,一定要刨根问底了解清楚,并将相关知识记录下来,以增强印象;对于一些行业的重要研究结论,也需要记录下来,其可以帮助自己更好地认识行业特点;阅读完研究报告后,可以再回头回味一下作者的行文逻辑,以为自己日后研究思路提供一定借鉴。阅读是补充知识、积累行业认知和确定研究思路的利器,其对于研究工作意义重大,大家可以将自己的时间充分利用起来增强阅读,多多益善。

利剑二:勤思考以活思路

当前我国债券市场蓬勃发展、日新月异,每天都会有新的需求产生。但是,每当正要开始做研究的时候,都会隐约有一种感觉,市场热点不知道该如何把握,研究内容不知道该如何展开。勤思考将会有效解决这个问题。日常性的思考,可以让我们保持研究的状态,通过反复性的琢磨,我们的思路会被逐步打开。当然,琢磨是一段很揪心和孤独的旅程,我们需要保持对于当前债券市场发展的一份热度,只有带着那份热情,我们的思考才会永动,研究的新思路才会不断涌现。我的研究思路出现包括夜晚公园跑步、早晨上班路中等等,很多时候,心里一直想着,研究的思路说不定马上就会出现了。

利剑三:多下笔以善逻辑

古人说,勤能补拙。面对研究工作,只有多写作,才会找到下笔如蜻蜓点水般的轻快和自由。一般来看,前三篇研究都是很艰难的,尤其会发现写起来很生涩。不过,研究就是一件细水长流的事,通过一步一步研究经验的累计,未来面对新的研究也会逐步变得从容起来。谨防研究思路只存在于自身大脑中,只有将自己的研究思路具体成文字,并通过不断的查找资料、与周围同事、市场朋友沟通交流,来逐步完成自己的研究思路,一步一步的累积,研究的能力终会得到提升。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研究工作虽然繁琐,但它是门艺术,是项综合能力培养的过程,需要沉下心,慢慢积累。保持对于知识的渴望,对于工作的热情,再加上自己不懈的努力,研究的水平定会不断攀升,以创造出更加有影响的研究产品。

 

 

徐铭蔚:研究之三种境界

套用王国维《人间词话》:“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我想做好研究也是要做到这三种境界。

 

第一境界:表明要看到形势发展的主要方向,能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这是能取得成功的基础。而对应到我们做研究上,研究的主要矛盾可能就是选题了,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而选题无疑是研究之始,是研究成功的基础。选题要注重“针对性”、“实践性”和“前瞻性”,可以依托我们特有的数据或材料进行相关课题的研究,比如依托城投数据库进行的相关研究;可以从已取得成功经验的研究中选题,比如财政收支专题;也可以从带有超前性的市场关系的热点问题中选题,比如城投债提前置换可能性的分析;当然更可以结合以上三个方面的特点,比如我们之前及现在正在进行的区域调研等等。

第二境界:是要为研究目标努力奋斗,人瘦了、憔悴了,但仍“终不悔”。研究的过程中我们肯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但我们还要坚持、继续前进,要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要敢于创新,也要善于等待。这是执着的追求,忘我的奋斗。

第三境界:是指在经过多次挫折,经过多年的磨练之后,就会逐渐成熟起来,所以当我们经过长时间的科研训练之后,对于别人想不到的东西能明察秋毫,别人不理解的事物能豁然领悟惯通,这时科研也功到事成。

相信通过大家的不断努力,都可以做到“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钟漾桧:在求索中成长

从实习时最基础的搜集资料、处理数据和研读报告开始,到逐步承担课题、潜心思考并搭建体系,自己研究能力的一点点提升都得益于部门领导的悉心指导以及与同事的交流学习。现在依然还在研究的道路上继续努力修炼,路漫漫其修远兮,求索的过程有以下几点粗浅的体会。

首先是对研究的认识。咱们的研究不同于学术意义上的研究,而是更要紧密贴近市场的需求,抓热点、抢先机、辟蹊径,以创新的思维和角度写出与市面上成千上万研报不一样的成果,创造价值并进行收入的转换。这也正是领导给我们的定位和要求,要博采众长、独树一帜,打造中债特色的债市研究精品。

其次是做研究的过程。一个接一个的研究报告就是大大小小波动不一的经济周期。还沉浸在上一个课题的结项中,新的题目又开始要琢磨了。广泛看研报看新闻搜集资料整理数据,每闪过一个想法或观点的时候又再去寻找更多的资料去验证。离不开和领导同事的讨论,一句点拨就恍然大悟茅塞顿开。好不容易形成了初步的思路,又常常在构建文章逻辑框架时陷入困境。有时候容易钻进细枝末节的牛角尖而难以站在更宏观的视角去看问题的本质。因此在熬过“低谷”拨云见日明确了自己的主线之后,更要学会将素材和要点条理清晰地串联在框架里,尤其要放弃那些看似亮眼实则零散的想法。反复斟酌、果断决策,重点越来越突出,写作起来也就越来越明朗。

最后是研究员的日常。在团队浓厚的研究氛围中,每周的课题讨论和不定期的热点解析、好文共享就好比一日三餐。中金、申万、兴业是大鱼大肉,各大政策、突发事件是时令鲜蔬,徐小庆、董德志、屈庆是主厨。一条荤素搭配的逻辑想不明白了可以大胆请教,一套刀叉组合的优化使用可以共同探讨,一份新奇的特色调料也可以交流分享。最后对佳肴的鉴赏、对残羹的批判、对调味的改进,才是细嚼慢咽之后消化并升华的千金一刻。

 

 

周俊涛:深耕细作出精品

作为一名分析师,在工作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接触各种各样的素材,也许在不经意间就起了进一步挖掘和钻研的心思,想要把某个问题弄的透彻,一个研究的点子就这样诞生了。所以说,研究开始的第一步,应该是在平时的工作中,善于积累,善于思考。

有了研究的想法后,接下来要做的便是收集素材,如同要烹饪一道大餐,首先要备好食材和调料。这个过程在我看来有两个作用:一是在资料收集过程中聚少成多、去伪存真,让之前不太明朗和成熟的想法渐渐清晰,展开下一步工作的思路;二是判断进行这项研究有多大价值,避免在一些过于冷门的课题上浪费太多时间和精力。在定好思路与方向后,接下来便是深入挖掘和探索的过程了。

一篇好的研究,往往是在深耕细作之中,看到藏于表面之下、别人所不能看见或容易忽视的规律,给读者以启发和参考的价值,这需要分析师具有较好的归纳总结能力,加上潜心钻研的匠人意愿,才能避免浅尝辄止、浮于表面,最终成就一篇佳作。但要注意的是,不是每项研究进行到最后总能挖到有价值的规律,因此更加需要在第一步把握好大的方向。回想起去年年底进行的绿色债券评估认证方法系列研究,当时公司在推进这项课题时,已经有市场机构率先发布了类似的研究成果,怎样在已失去先机的情况下,实现后发制人、推出能够令市场耳目一新的研究作品?最终公司领导决定在市场已有的绿债评估方法总论的基础之上,多迈出一步,更深一步地推进到分行业的评估细则。绿债研究团队以此为契机,深入研究并形成轨道交通、污水处理等7个细分行业的评估框架,这样总论方法与行业细则互为支撑、互为体系,发布后成为市场上首家分行业评估方法的市场机构,得到了监管层与市场参与者的认可与广泛关注,为公司拓展相应市场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上好的食材加上精心的烹饪,仍然少不了调料的锦上添花。团队的意见与建议,往往能给分析师带来别样的视角与启发,起到点石成金的作用。因此分析师在深入研究的过程中,应注重团队的沟通与交流,在分享与借鉴中最终形成有分量、有干货的研究精品。

以上是我个人在研究中的一点心得体会,仅供各位同事参考。今年是公司的创新年,祝愿各位分析师在各自的领域开启头脑风暴,于潜心研究中收获满满,助力公司发展壮大。

 

 

王令哲:如何解锁个贷不良ABS

2016年我参与了部门《个贷类不良资产证券化评级体系》的课题研究,同时参与了时下银行间市场数单个贷不良ABS项目,一方面通过项目实践的磨砺,另一方面是理论研究的提升相辅相成,使得自己和团队均获得了很好的知识储备与经验积累。

首先,不良基础资产类型丰富,无论是房贷、消费贷、小微贷等各有特点,需要针对性的考虑而非一而概之,且国内市场在不良ABS方面又是首次尝试,评级方法和思路方面尚属空白,急需项目组制定出行之有效且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方案。因此,研究的第一步是查阅国外相关机构的研究成果分享,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国内不良ABS起步较晚,但亦具备后发优势,借助国外的先进经验和成熟方法能够帮助我们快速了解对该类产品评级的关键核心以及需要注意的问题,缩短技术和认知差距,同时也让我们在进行自有方法的制定时更有信心和针对性。

参考不等于照搬,国内外其它机构的方法思路未必适用于我国ABS市场,因此我们还需针对实际项目的基础资产特征及业务特点进行改进、修订,以期能对这些个贷不良ABS项目的基础资产和交易结构的风险进行充分揭示,对其成为不良后的回收进行尽可能准确预测。在这个过程中,自己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在机构访谈和市场调研活动中积极发掘各银行个贷产品的业务特点、针对不良的管理和催收情况,以及各地对固定资产处置的流动性和司法环境等。这些工作对后续方法确立提供了充足的数据支撑,给“他山之石”的去芜存青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在评级方法的研究中,既要突出各细分产品的特点和差异性,又要保持它们之间的横向可比性和标准一致性,个贷基础资产类型丰富,各自特点鲜明。信用卡依靠催收而房贷则依靠处置抵押物,房贷与小微贷在还款规则上也有细节区别。针对不同类型项目,我们选取了不同的数学方法和模型,对于其中存在共性的单元,如抵押物清收价值的评估,我们尽可能将处理过程、参数设置做到统一,既实现了上文所述的一致性、可比性,也易于后续其他同事对评级方法或模型的不断完善和扩展。

总之,在此次研究活动中,我们在转换外来技术成果的同时,又尽量发掘适应本地化的特征因素,在保持方法一致连贯的基础上进行了大量改良和创新,这对团队及个人都是宝贵的经验财富。今后我们将持续跟进市场存续表现,跟进国内外技术趋势,修正完善方法,提高技术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