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党的建设
关于中债
评级认证
中债研究
中债服务
估值定价
信用衍生品
其他

媒体聚焦首页 >> 新闻与活动 >> 媒体聚焦

[21世纪经济报道]不良ABS重启调查:机构不敢买 银行不想做

来源:中债资信发布日期:2016-01-26阅读量:274

21世纪经济报道 

在经济基本面下行压力加大、银行资产质量承压的背景下,不良资产证券化作为加速处理不良的手段,有望在搁浅八年后重启。但从多家机构反映的情况来看,他们对此“并不感冒”。

目前,中行首单不良资产支持证券已进入评级阶段,计划发行规模预计在80 亿元左右。但机构担心的是,在试点完成之后,将面临如何推广的难题。

机构望而却步

一位城商行同业人士告诉记者,如果前期不介入,对企业不了解,就无法预测资产池未来可回收的现金流。“假设试点银行一包不良资产100个亿,折到30个亿,我们不敢买。”城商行人士表示,目前中国资产证券化尚处于发展初期,对于以不良作为基础资产的次级产品较为谨慎。目前银行对ABS的考量,还是主要看发行人,和担保,与投一笔单一的债区别不大。“看是否有国有背景,选择价格和资产质量比较好的。”

一位股份制银行同业人士也表示了同样的担忧,称“就算打一折,仍不敢买,因不知道‘包’里有什么。投资不良,除非中行背书。城商行和股份制作为发行人,我们都不太敢买。”

这并非杞人忧天。日本在1990年代曾因亚洲金融危机导致企业倒闭潮,在不良居高不下的情况下,推出亚洲首例不良资产证券化项目以应对银行坏账飙升。但推行之初也出现卖不出去的问题,最后不得不通过搭杠杆,财政背书方式才卖出去。

该模式之下,银行将不良贷款折价出售给特殊目的机构,并由其以不良债权及附属抵押品作为担保发行债券。当特殊目的机构无法从担保品获得足够的现金流时,日本大藏省将根据约定将其所持有的美国国债或日本国债换成现金,补足给投资者,用以增强投资者信心。

“相当于作为国债买了,不行的话财政兜底。如果流通起来可以兜底,那我们都闭着眼睛买。”上述机构人士表示。

另外,在投资中存在脱节的现象,机构亦有自己的审批流程,风控和合规还得认可。买方也需要逐渐成熟,才能接受不良,这可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银行动力不足

自2014年以来在经济下行的压力下,商业银行不良率不断攀升。据银监会公布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三季度末,国内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已达11863亿元,已由2013年末的1%,上升至2015年三季度末的1.59%,创四年来新高。与此同时,实体经济去产能过剩、去库存、去杠杆是一个较长期过程,这意味着未来银行不良风险可能加速释放。

在此背景下,监管层目前积极推动重启,一方面是在不良稳增的情况下,监管层希望给市场信心;另一方面,亦是给银行业一个处理不良路径的尝试。

建行曾在2008年小试牛刀,成功发行国内首单不良资产支持证券,发行总规模为27.65亿元。但生不逢时,恰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并引发全球金融海啸,次级贷款被认为是引发危机的元凶。中国政府更为紧张,采用一刀切的方式,暂停了刚刚起步的资产证券化业务。此后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就一直处于停滞阶段。

2013年信贷资产证券化(CLO)扩大试点以来,不良资产证券化重启呼声越来越高,监管层对于推动不良资产资产证券化态度亦转向积极。人民银行副行长潘功胜在2015年5月15日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表示,在总结前期试点经验的基础上,以及在严格防控风险的基础上,积极探索不良资产证券化。12月9日, 国务院常务会上亦明确提出,要推动商业银行落实不良资产处置政策,加大产能过剩行业呆坏账核销力度。

此次重启,监管层极为谨慎,决定试点先从不良资产中较为优质的资产开始。而对银行来说,把存量中较为优质的资产,打包出售反而徒增成本。

建行当初的产品是“建元2008-1重整资产证券化信托资产支持证券”。据参与该项目的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透露,当时入池的都是很好的资产,体现在能产生现金流,且90%以上能按时还利息,银行不良里风险性相对小的。据该人士介绍,原本做项目时候买方不参与。但那是个特例,信达是作为特定买方。可以理解为,“如果不做证券化,不良资产原本也要给信达,只是用证券化形式,把不良资产套进去了。”

“不良要估值,要回收,信达有清收能力。贷款客户去了以后,信达比建行和企业还熟,一般买方做不到。”该人士告诉记者。定价方面,每一笔资产估值,均为信达的人和建行一笔一笔探讨出来,这比正常发行程序要复杂得多。

有趣的是,国内发行资产证券化产品通常封包期较长,在封包到发行的半年多时间内,40%-50%本金已经回来了。那么现在建行还有何动力去做,对中小行来说,更无价值。

应对不良资产评级分类

一位参与多家银行资产证券化项目的资深人士对记者表示,目前,不良资产证券化被抬到过高的高度上。但证券化方式解决不了不良的问题。更多还是靠催收以及出让前的估值。证券化本应为标准化交易,而不良并不适合标准化交易。

中国民生银行行长助理李彬1月17日在中国资产证券化百人会论坛表示,国外实践表明,无论是正常的信贷资产,还是不良资产,其成功实现证券化最关键的条件是该资产要具有可预测的相对稳定的现金流。不良贷款如果没有抵押品和担保品,在未来没有一定的现金流,这种资产几乎不可能进行有效的证券化处理,即便是资产证券化程度很高的美国,被证券化的资产依然主要是具有抵押物的住房、汽车等消费信贷资产。

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当时储蓄贷款机构发生了流动性危机,美国成立了重组信托机构RTC,RTC对储蓄贷款银行的不良贷款进行证券化,最后RTC也只是把其中一部分信贷资产予以证券化,结果是RTC以政府信用担保发行300亿美元债务,并由联邦政府注资864亿美元才从根本上解决储蓄贷款银行的不良资产。

“资产证券化对于不良资产的处置也不是大包大揽的,有必要对不良资产实施评级分类处置,未来要有一定的现金流,才可以进行证券化。” 李彬说。

针对此前有专家认为,证券化渠道是实现出表、降低银行资本消耗的最佳渠道之一。上述参与资产证券化项目的资深人士持不同观点。“优质资产证券化,发行至少需要半年时间,而银行出表需求在都一个月左右。而银行处理不良早就有各种手段清理,不推出也用抽屉协议的方式实现体外循环。”

“特别是关键时点要上市,积攒很大一部分资产,可以以此方式进行不良资产的批量处理,但如果只是简单出表,确实有其他很多手段。”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人士对记者证实。

中债资信金融业务部副总经理吕明远近日表示,根据国外成熟市场的情况,在不良资产处置过程中,证券化手段只能作为一种辅助手段,处置资产占比不良资产总量一般在10%-20%左右。

(编辑:曾芳,如有意见或建议,请联系zengfang@21jingj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