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党的建设
关于中债
评级认证
中债研究
中债服务
估值定价
信用衍生品
其他

热点专题首页 >> 新闻与活动 >> 热点专题

厘清认识、共谋发展——中债资信成功举办评级行业发展研讨会

来源:中债资信发布日期:2011-10-20阅读量:318

     

      2011年10月20日,由中债资信评估有限责任公司举办的“后危机时代评级行业的再认识”评级行业发展研讨会在京召开。来自有关监管部门领导、部分业内专家及债券市场主要投资机构齐聚一堂,对共同关心的评级行业发展前沿问题展开热烈讨论。研讨会由中债资信评估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冯光华主持。
      金融危机后信用评级行业受到了广泛关注,围绕这一行业的批评、讨论十分活跃。如何正确理解信用评级的性质和定位、外部评级存在的价值在哪里、内部评级和外部评级之间的关系、中国评级行业如何借鉴国际评级机构发展中的经验、吸取此次危机中的教训,走出适合我国债券市场和评级行业现状与特点的改革发展之路是目前大家广泛关注的热点话题。参会专家学者围绕上述议题发表了自己独到深刻的见解。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交易商协会信用评级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巴曙松先生指出,尽管评级机构在危机中倍受争议,但其依然是市场上非常重要的专业研究信息处理机构,其提出的关注点也确实反映了经济运行中的一些潜在问题,我们要吸取其有价值的观点,使其成为推动自身不断改进完善的动力。巴曙松先生认为,应以平常心态去了解国际评级机构的评级流程、评级技术,只有了解国际规则之后才能更好与之沟通、在沟通中更好的反映我们的利益诉求。巴曙松先生还指出,金融危机之后是我国评级机构加快发展的时间窗口,与其一味的抨击国际评级机构的话语霸权,不如做一些踏踏实实的制度创新和技术改进,提高评级技术和管理水平。
      上海新世纪资信评估投资服务有限公司总裁朱荣恩分别从信用评级自身、信用评级机构对信用评级的认识、评级机构受信用评级环境影响三个层次就信用评级的局限性做了论述。朱荣恩先生指出,评级不是对过去的证实,是对未来的一种展望,这种展望决定了评级的局限性;我国的信用评级仍处于初期阶段,积累的经验、数据不足,分析师的能力、经验也不够,这限制了评级作用的发挥;从外部环境看,发债主体的信息透明度不高、多头监管、社会信用体系不完善、风险定价机制尚未形成等也都制约了评级行业的发展。
      国家开发银行资金交易部副总经理余汪顺从评级使用者的角度就“外部评级的价值及内外部评级关系”主题做了演讲。余汪顺先生指出,那种认为内部评级取代外部评级的观点是矫枉过正,外部评级在以下三个方面具有其独特价值:一是能够降低信息不对称性、提高市场效率,二是在分析师素质、数据信息、评级模型等方面具有专业优势;三是评级信息的公开性使其成为资本市场定价的重要参考。因此,内、外部评级之间不是竞争替代关系,而应良性互动,实现交互式发展。余汪顺先生指出,这种互动可以体现为三个方面:一是客户信息共享,二是评级结果相互校验,第三是决策相互制衡。
      中国进出口银行首席经济学家王建业先生从金融危机后三大评级机构主导国际评级市场格局受到挑战谈起,指出目前国际评级格局并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仍由三大所垄断,并对当前正在发生的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仍有巨大影响力。王建业先生指出,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潜力很大,市场的发展壮大和国际化使得我国评级机构有机会打破国际评级机构的垄断。我国评级机构要走出去,需要立足国内,靠声誉积累,靠市场检验,才能做大做强,最终走向世界。
      最后,中国人民银行金融市场司霍颖励副司长就“评级行业的发展”做了主题演讲。她从金融危机以来对于信用评级的认识和关注讲起,回顾了国际评级行业改革的动向,探讨了我国信用评级行业发展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她指出,响应G20峰会和国际组织关于减少外部评级依赖的改革倡议,要防止过度使用外部评级,使内、外评级相互补充。要理顺信用评级有关体制机制和利益关系,积极探索投资人付费模式,提高评级透明度。霍司长表示,发展我国信用评级业,应该允许多种尝试和探讨,坚持开放式发展,探索多种创新路径发展评级业,借鉴国际经验,实行双评级、再评级,要完善信用评级监管机制,加强监管协调。
      此次聚焦“后危机时代评级行业的再认识”的评级行业发展研讨会为相关主管部门、专家学者和广大市场成员搭建了探讨中国评级行业发展的互动交流平台,通过思想交互和碰撞使大家对为评级行业有了更理性的认识,也对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评级行业的改革发展思路及具体建议进行了有益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