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党的建设
关于中债
评级认证
中债研究
中债服务
估值定价
信用衍生品
其他

热点专题首页 >> 新闻与活动 >> 热点专题

第一财经日报:债务问题惹争议地方政府信用评级呼之欲出

来源:中债资信发布日期:2013-09-24阅读量:115

        国内某评级机构高管称:“地方政府自主发债是迟早的事情,评级机构必须早作准备。”
  从平台贷到城投债,近年来,地方债务问题一直是中国宏观金融领域的焦点。地方债务之所以成为说不清的“黑洞”,在于地方政府举债缺乏约束和规范;而由于信息披露极其有限,地方政府信用状况无从判断。
  这一切均指向地方政府信用评级。昨日,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下称“社科院金融所”)与中债资信评估有限责任公司(下称“中债资信”)在北京签署了地方政府评级合作协议。
  据《第一财经日报》记者了解,目前多家评级机构都已经将地方政府信用评级纳入研究重点。国内某评级机构高管向本报记者称:“地方政府自主发债是迟早的事情,评级机构必须早作准备,未来市政债券这块蛋糕,将是各方争夺的焦点。”
  地方债务规模多大?
  2011年6月末,审计署首次公布:截至2010年底,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为10.7万亿。今年8月份开始,国家审计署开始了新一轮史无前例的政府债务大摸底,引发了各界对地方债务规模的担忧。
  在此次研讨会上,社科院教授刘煜辉表示:“个人感觉地方债务规模会在20万亿元以上,可以说地方政府债务处于一个失控状态。”
  据刘煜辉分析,目前表内平台贷款规模大概在9.7万亿~9.8万亿元,算上各种通道类业务规模在13万亿~14万亿之间,再加上地方政府之间“打白条”形成的债务大约6万亿~7万亿,全部加在一起,应该超过20万亿。
  实际上,早前众多研究机构都对地方债务规模进行过估计,但其口径与结论却不尽一致,这恰恰说明了地方债务问题的复杂性。与会的国家开发银行资金局副局长吴立智感叹:“我们一直很头疼地方债务,直到现在,到底债务数据是多少,根本说不清楚。”
  尽管2009年起财政部开始为省级地方政府代理发行债券,并且2011年起又试点了自行发债,但时至今日,对于自身的资产负债情况,地方政府鲜有披露,这让市场对地方债务的研究,显得“雾里看花”。
  中债资信有关负责人向本报记者称,当前融资平台举债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运作不够规范,存在着一些政府融资平台资产随意划拨、违规担保、出资不实等情况;有的地方政府利用多个融资平台或依赖土地财政的方式过度举债,且并未纳入债务预算管理,大规模的隐性债务有可能导致地方政府债务的过度膨胀。
  地方政府评级呼之欲出
  “如果缺乏有效的债务治理机制,地方政府债务的急剧膨胀可能引发严重的财政风险和金融风险。”刘煜辉认为,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促进地方政府职能的根本性转变,进行债务约束的预算改革。
  在刘煜辉看来,在上述改革启动之前,通过可靠和透明的评级系统,并逐步由此形成能支撑债务定价的利率的期限结构和信用结构,最终形成对微观主体约束的市场机制。
  中债资信评级总监钟用亦建议,长期来看,应该对地区金融生态环境和地方政府信用水平进行连续评价,开展地方政府信用评级,进一步探索规范的地方政府直接融资渠道,适时推出市政债券。
  “中国地方政府评级具有许多特殊性。”钟用并称,诸如是否可以动用地方国有资产来清偿,存在争议;地方政府信息透明度差,评级数据的获取和准确性难度较大;更重要的是,从来没有客观违约案例,评级技术的研究难以做到依据客观事实展开。